【本日電視心得】
BBC節目:流離失所的愛爾蘭
雖然聽說愛爾蘭一直是個對台灣很友善的國家(例如住滿183天後,就可以拿台灣駕照無條件轉成愛爾蘭+歐盟駕照),但身為歐債南豬的核心風暴之一,之前還被稱為塞爾特之虎的愛爾蘭,在歐債蕭條之際,又是如何自處?
BBC Three的這位鄉民女主持人,這次回到她老爸的故鄉:愛爾蘭。她真的很鄉民,這一集的前半段,講的是預售屋蓋不完的鄉民觀點,這在80年代的台灣早司空見慣,但加上全歐洲建築業的泡沫化,就是一個比台灣餘屋過剩更慘的悲劇了。而後半段則是相當殘酷地,描述愛爾蘭在培育自家人才唸完大學,卻沒有任何工作可以把20-30歲這個世代的年輕人留下來,導致並不是人民用腳投票出走,而是只能找到在澳洲的工作,必須像他們的祖父輩,離開貧瘠的愛爾蘭移民全世界去...
我的感想:
(1) 身在社會福利不太好的台灣,其實也是有好處的:不依賴政府,適應力會更強一點;稅不高,人民就有更多可支配所得來選擇自己的生活方式。在英國工作的學長說:英國各種稅繳完之後,年所得只剩下一半,剩下的一半再繳給房東當房租,所以那個年薪除以四,往往才是可支配的現金。而台灣人呢?我很慶幸大部分的所得,還是進了我自己的口袋。
(2) 在封閉的台灣,很難感受到「全球化globalisation」這個字眼的真正意涵。全球化之下,人才就是自由流通在國際間,台灣鄉民愛說的「不爽不要幹」,真的是有種綁架在台灣島內的鎖國思想。台灣已經走過爸爸必須到大陸當台商的年代,接下來呢?台灣有足夠的環境,留下優秀的人才嗎?以台灣現在瀰漫的「見不得別人過得比我好」的氣氛,很叫人擔心敝帚自珍會留下什麼樣的資產?
這一系列的全球緊縮系列報導,真的是挺殘酷的。下集預告:經濟蕭條如何影響日本的剩女...